鱼竿起家的碳纤维巨头--光威集团品牌案例解析

威海光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创于1987年11月,现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文化西路307号。公司秉承天道酬勤、以人为本的治企理念,坚持贡献国防、实业报国的初衷信念,形成了以户外钓具、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绿色低碳环保制造配套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不断创新发展。成为世界钓具生产领域的重要成员和碳纤维全产业链发展的综合性企业,拥有员工3500人。公司的钓具产品出口世界64个国家和地区,并长期占据高科技新材料碳纤维及机织物、碳纤维及玻璃纤维预浸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的研发和生产的制高点。2017年光威集团旗下光威复材股份(300699)成功在A股上市,进军资本市场。

公司科研实力雄厚,拥有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并作为国家碳纤维标准的制定者,主持起草《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两项国家标准,《碳纤维生产用高温碳化炉技术条件》《高模量碳纤维生产用石墨化炉技术条件》两项行业标准,参与制定《碳纤维测试标准》等国家标准。授权专利663项,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全国质量标杆企业等荣誉奖项。

面对国内行业蓬勃发展和全球激烈竞争的态势,光威复材以“跳出院墙、围着院墙转”为指导方针,坚持实业报国,坚守主业发展,全面加快技术创新和市场投入。公司实施“621”发展战略,旨在布局六个业务板块,分别是碳纤维、通用新材料、能源新材料、航空先进复合材料、航天先进复合材料以及精密装备。同时,通过两个科研平台的带动,即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发挥“产学研用”的协同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条具有竞争力的全产业链,并确立光威集团在国家先进复合材料领域的主导地位,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开拓外贸渠道,创建全球渔具供应商品牌

1988年,光威集团前身威海鱼竿厂正式成立。首次参加当年的中国渔具秋季博览会,展示中国制造的玻璃纤维钓竿,即签署1200万元订单。仅用了一年时间就陆续交付了超过1200万元的钓竿订单。1989年夏天,威海鱼竿厂迅速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不断创新的精神,签下了80万支钓竿订货意向书,定金达3000多万元。通过展销会,企业开拓出口贸易渠道,海外钓具商也纷纷寻求与光威的合作。

1991年,公司参加第34届美国洛杉矶世界渔具博览会。光威进一步拓展了外贸渠道。同时,公司高层意识到,降低成本保持价格优势的道路不可持续。公司加速了与各大科研机构的合作。与山东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玻璃纤维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提升了产品技术,吸引了更多订单,让公司的产品销往世界五大洲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扩大了品牌影响力与国际竞争力。同年,公司与澳大利亚杰威公司达成合作,签署了第一批澳大利亚市场的订单,由此开始了长达30年的合作。

超前进军碳纤维业,突破三封锁推进品牌延展

2000年左右,光威渔具已经在全球渔具市场具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此时,光威集团试图从制造走向品牌,在国际、国内市场打造自己的品牌。而此时国际主流的渔具已普遍采用碳纤维材质,光威集团要实现自主品牌的突破,那么就要将产品材质尽快地完成从玻璃纤维为主向碳纤维为主的过渡。为解决钓鱼竿所用原材料——碳纤维依赖进口问题,光威集团决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进军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战略新兴材料碳纤维领域。光威集团以研发生产钓竿用的碳纤维预浸料为契机,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成功转型为高科技企业,开国产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和应用的先河。

光威集团在深入探索碳纤维预浸料生产领域的过程中,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突破,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此过程中,光威集团也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进口碳纤维的依赖度较高,不仅耗费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而且还可能受到国外供应商的制约。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日本等国际碳纤维供应商采取了“施舍性供给、通知性涨价”的政策,对中国碳纤维应用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解决国外对碳纤维“技术、产品、装备”三封锁、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光威集团旗下光威复材毅然从传统渔具行业向高科技新材料行业转型,于2002年成立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走上碳纤维研发之路,用小渔竿的微薄之力,在无技术、无装备的困境下,实现中国碳纤维的“从无到有”,打破国外封锁,改变了世界碳纤维格局。

此后的10年时间,光威集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投入,每年的研发投入与营收的占比都在10%以上,碳纤维领域的研发投入占比更是达到15%以上。

军民两用双轮驱动,成就全球领先碳纤维龙头

碳纤维“滚雪球”式的研发投入,曾经让企业经历了非常困难的时期,光威集团忍过阵痛与坎坷,最终实现了突破,2017年光威集团子公司光威复材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国内第一家碳纤维领域上市企业。历经十余年发展,光威复材已形成六个业务板块的上下游全产业链布局,产品范围覆盖原丝、碳纤维、织物、预浸料到复合材料、碳纤维制品,广泛应用于国防军事、航空航天、风电、船舶、医疗、交通等领域。至今,公司已经成为碳纤维生产品种最齐全、生产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整、唯一经历过全过程航空应用验证且持续稳定大批量供货经验的龙头企业。光威复材以军品碳纤维为立足点,外延发展民品碳纤维预浸料等复合材料实现多元化发展。 

2008年初光威复材成功将航空级碳纤维实现国产化,进入航天领域,成为航天领域碳纤维的核心供应商。

2009年,T300 级碳纤维产业化项目批准立项,建成投产。工艺与设备技术跃上新的台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0年后期,光威复材着重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建设,向高附加值应用领域延伸。产业链条覆盖碳纤维从原丝到制品的全流程,同时涉足碳纤维产业链的装备制造、检测、试验平台业务。

2010年后期,光威复材着重进行碳纤维全产业链布局建设,不断向高附加值应用领域拓展。成功构建了覆盖碳纤维从原丝到制品全流程的产业链条,并积极涉足碳纤维产业链的装备制造、检测以及试验平台业务。

2021年,公司制定“621”发展战略,未来将在该战略指引下,持续引领国产碳纤维高质量发展。

品牌发展启示

1. 大规模研发投入,夯实品牌发展底座

微笑曲线理论告诉我们,附加值的创造主要在于研发与营销,品牌的塑造同样如此。光威集团在研发方面投入巨大,很好地提升了品牌价值。一方面,大规模的研发投入提升了顾客对公司产品的价值评判,也为公司提高产品的价格提供了基础,同时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也有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作为我国首家致力于碳纤维研发的民营企业,光威集团凭借卓越的研发实力率先突破碳纤维核心技术,成功构建了碳纤维全产业链布局,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使中国成为全球少数掌握碳纤维产业化技术的国家。其中,围绕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能源、轨道交通、建筑补强等各领域应用,光威集团不断突破新技术、研制新产品,世界碳纤维市场格局得以改变。

光威集团建立的碳纤维省内首个技术创新中心,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三代产品。如今的光威集团,已搭建起国内最全的产业链条,涵盖“原丝-碳纤维-预浸料-织物-碳纤维制品-装备制造-检测分析-回收再利用”的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条。

2. 多元化业务发展,优化企业品牌结构

多元化业务发展是很多集团企业采用的品牌策略。品牌扩张是品牌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品牌扩展可以通过合理而具有创新性的方法延伸品牌,以吸引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首先,可以将现有品牌结构内的产品或服务推广到全国甚至全球,拓展销售渠道和需求市场。其次,可以通过品牌资产的组合丰富其产品线或服务内容,提高品牌的附加值。最后,还可以将原有品牌与其他品牌合作共同推广产品或服务,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范围和市场份额。

20世纪90年代,光威集团提出“跳出院墙、围着院墙转”的发展战略。意思是,不能脱离主业,在主业上延伸产业链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光威集团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业务板块涉及户外装备、复合材料、绿色配套制造等多个产业领域。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18601216502 13953283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