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品牌构建——四个维度锁定有爆发潜力的机会赛道

市场维度

1. 市场容量,资源能力是否匹配市场空间

当我们要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存在机会的时候,首先要看的是目标行业的市场容量是否合适。注意,这里说的是合适,因为市场空间并不是越大越好,他需要跟你准备投入的财力、资源相匹配。

越大的市场空间意味着更多的竞争对手,如果是几百亿上千亿的赛道,可能会有很多相关的巨头公司也在盯着这块蛋糕,假如你只有几十万的资金起盘,总不会期望这几十万可以战胜大厂撬动百亿市场吧?像更大的香烟、电力这样的万亿级市场很多都需要国家进行规范和调控,一般企业都是没有入场机会的。

反过来也一样,倘若你投入很多资金最终进入的是一个天花板很小的市场,那即便市占率做得很高也是划不来的。当然有很多市场可能是新技术或者新的社会场景所造就的,可能还处在萌芽期,具备较大的成长性,需要进行市场教育来把蛋糕做大,但这样的机会往往需要有技术上的优势或者对这个新行业有较深理解的团队才建议涉足。

2. 规模增速,规模是否可观趋势是否向上

市场纬度需要关注的第二个数据是规模增速,根据这个领域市场最近几年的销售规模变化,我们可以看到这块蛋糕是越来越大还是在逐渐萎缩。

倘若市场呈现显著下滑的状态,即便规模可观你也要三思而后行。简单举例子,手机出现之后传呼机的市场规模显著下滑,倘若在这个时候强行进入恐怕很快就会赔得血本无归。通常存在机会的赛道最近35年的规模增速都在两位数以上,排除灾害、疫情、战争等一些极端不可抗力的影响因素,持续的高增速往往代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3. 竞争格局,头部品牌市场占比是否过高

竞争格局主要看行业头部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市占率越高代表机会越小,比如空净产品行业,小米一家的市场占比就超过30%,前五名的品牌市占率加起来超过50%,这样的行业对新入场的企业来说已经很难找到机会了,除非从中还能挖掘到一些特殊需求的细分市场。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观测到,近年来存在机会的行业通常是“蚂蚁市场”(百亿左右)居多,所有的竞品占比都不高,没有绝对的头部跑出来。

4. 价格分布,有无空档是否存在价格段王者

我们以酒店行业举例:1000元档的有万豪、希尔顿,500800元档的有桔子水晶、亚朵,300500元档的有全季、锦江都城,200元档以下的有速八、尚客优。

再以饮品举例:30元档以上的有星巴克、喜茶,1020元档有coco、茶颜悦色,10元档有蜜雪冰城、甜啦啦。

可以看到对于受众比较广泛的产品,通常每个价格段都会有一两位“价格段王者”的存在,倘若目标市场存在价格空档,同样代表可能存在机会。

需求维度

1. 用户体验,有无未解决痛点

前面案例我们说到过,从用户体验出发是最容易找到产品机会的方式之一。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新产品,诸如即热水壶、快拆搭扣、自动上水器等都是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诞生的产品机会。

2. 新的场景,是否存在新需求

新场景的出现往往能出现造就市场新需求的机会。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更替,技术的不断提升都会催生新的消费场景。像过去几年大热的“懒经济”就催生了包含“预制菜”“体感车”“外卖”在内的一系列新场景和新需求。类似的还有科技发展促生“智能化”浪潮,诞生了“智能电饭煲”“智能音响”“智能电视”等一系列新赛道,造就了一大批智能产品公司。

3. 跨界组合,能否挖掘新用户

游戏软件公司跨界下沉到饮料行业诞生了“元气森林”品牌,挖掘了一大批“轻量化”饮品用户。取暖器与电风扇的功能叠加诞生了冷暖两用扇新产品形态,造就了爆发式的销量增长。视觉导航与吸尘器的完美结合诞生了扫地机器人这一千亿市值的新赛道。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不同技术的跨界组合有时能够挖掘出新的用户需求。

供给维度

1. 资源盘点,有无快速爆发潜力

像我们案例中提到的晓芹海参、科兹纳国际等,他们都是基于自身拥有的资源,充分发挥优势,最终实现的规模增长。晓芹海参依托的是产地优势,拥有强大的供应链支撑。科兹纳国际凭借的是多年沉淀的市场资源,以及远超竞争者的行业理解。

类似的案例还有一度卖到断货的紫米充电宝,紫米之所以能够作为“行业鲶鱼”将移动电源的价格拦腰打下来,依托的也是强大的供应链资源,以极低的价格与笔记本电脑的电池供应商达成了合作,这也为其快速市场爆发奠定了基础。

2. 技术跨界,能否解决产业痛点

贝司令的案例中我们提到过,产业级痛点是一般企业最适合抓住的机遇。通常产业级痛点的存在有两个原因:

一是该行业缺乏竞争、发展迟缓,从业者处在舒适区内,不想投入资源解决问题。如果该行业规模增速符合预期且头部集中度不高存在爆发机会,可以考虑投入资源做颠覆行业的“后起之秀”。

另一种原因可能是当下技术发展不够,或受成本制约无法解决;这种情况可以尝试从其他行业引入合适的技术来解决自身产业的问题,典型的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家居领域的应用。

技术维度

1. 新技术的出现,能否切实降低产品成本

更低的成本意味着产品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我们在判断一项新技术的出现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市场机会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一定是新技术的引入能否降低产品成本,这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竞争中最基本的逻辑。比如通过自动化产线来降低人工成本,通过机器视觉进行产品质检来降低人工质检的失误率。

2. 新技术的应用,能否大幅提升用户体验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身边出现了很多“新产品”,像“智能马桶”“电动床”“自动炒菜机”等等。这些产品的出现都是通过新技术的发展和引出诞生的。但这些产品有的逐渐被大众接受成为新的机会风口,而有的始终无法成为大众产品,甚至被市场淘汰。

像“智能马桶”之所以能够成为大众产品,是因为它确实能革命性地提升用户的体验,自动恒温、清洗、冲水省去了用户自己动手的麻烦。而“自动炒菜机”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是在实际体验中并不能给用户在体验上带来足够的提升。人们依然需要自己预先处理食材,用完后还要再去清洗产品,所以目前依旧是小众产品。

3. 新技术的使用,能否有效提升使用效率

除了上面提到的用户体验的提升,倘若新技术能够给用户带来使用效率的提升,同样有可能创造新的市场机会。比如“智能门锁”,省去了人们掏钥匙的过程让开门变得更加简单便捷,虽然价格相较传统门锁贵了很多,但依然能够吸引大量消费者的青睐。再比如“智能窗帘”,通过“声控”“遥控”或“智能感应”的方式开关窗帘,省去了人们手动拉窗帘的麻烦,同样提高了消费者的使用效率。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18601216502 13953283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