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海昌海洋主题公园,看海洋文旅头部品牌如何崛起
海昌海洋公园控股有限公司是国内头部的主题公园和配套商用物业开发及运营商,起步于大连,经过近二十年发展,凭借行业领先的极地海洋动物保育技术,公司业务模式逐步推广到多个核心城市,目前海昌海洋公园已经在上海、三亚、成都、青岛、武汉、天津、大连、烟台、重庆经营了十几座各具特色的综合主题公园,年接待游客量超过2000万人次,累计接待游客量超过1.4亿人次。
海昌于2014年3月13日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主题公园运营商。年营收超过20亿人民币。
1. 打造爆品快速复制,全国有序战略布局
2002年,由大连海昌集团、大连虎滩乐园和西瑞克石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极地馆正式开业,总投资4.7亿元人民币。
该项目占地面积达到118万平方米,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连南部海滨”。所有4000余米的曲折海岸线。公园集娱乐、观光、购物、科普、文化于一体,展示海洋文化,突出滨城特色。园区囊括珊瑚馆、极地馆、海兽馆、侏罗纪等众多新奇项目,迅速吸引了大批游客。同年,老虎滩海洋公园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2007年,又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极地馆可谓是当时国内海洋文旅领域毫无争议的“爆款产品”。
首战告捷之后,海昌集团紧抓机遇,决心深耕主题公园行业,快速复制“爆品”,开始全国战略布局:
2006年,大连海昌发现王国主题公园开业;同年,青岛海昌极地海洋公园开业。
2009年,重庆海昌加勒比海水世界开业。
2010年,成都海昌极地海洋公园开业;同年,天津海昌极地海洋公园开业。
2011年 烟台海昌渔人码头开业;同年,武汉海昌极地海洋公园开业。
2018年,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开业。
2019年,三亚海昌梦幻海洋不夜城开业。
2023年,郑州海昌海洋旅游度假区开业。
从现在回看,海昌集团是抓住了一个时期的机遇。2000年左右,国内主题游乐园产品正处于萌芽期与快速成长阶段。文化园、科普教育、体验类的主题公园逐步增加。海昌旗下主打的大型海洋主题公园产品属于国内少有的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产品,并在消费者中形成了差异化的心智占位,构筑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作为全国最大的海洋主题公园,合共有近6.6万只海洋生物,人工繁殖保育动物达到600只。同时,集团保育参照美国USDA及中国农业部相关标准,令集团繁育的品种及数量,都在国内排行第一。
2. 战略合作拉长链条,完善业态成功上市
随着新园区的不断开业,海昌已经成为国内海洋文旅领域的绝对头部企业,与迪士尼、环球影城、长隆等企业共同成为全球十大主题公园运营商之一。但是海昌集团依然在不停地寻求发展,没有放慢脚步。
欧力士ORIX集团于2010年战略投资海昌海洋公园,成为其长期价值与战略股东,欧力士运用其强大的商业资源与品牌的影响力为海昌海洋公园的成长进一步助力。2014年3月13日,海昌海洋公园成为首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主题公园运营商。
对于主题公园而言,二次消费的收入规模及占比体现了该类型业态发展的健康性及潜力。这里面包含了门票以外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旅游商品等。以行业头部迪士尼为例,门票收入只占其营收的30%,其余的70%均属于二次消费。而在2020年之前海昌海洋公园二次消费占比基本在20%上下浮动。海昌集团不断研究游览链条的各个场景,随着住宿、餐饮、购物等延伸的消费机会的不断完善,海昌海洋公园的二次消费占比从2013年的14.89%,增长到2017年的26.87%,再到2022年的33.9%。可以看到海昌海洋公园的产品运营能力得到了极其显著的发展。
3. 由重转轻模式输出,成就全国头部品牌
早在2015年,也就是海昌海洋公园赴港上市的第二年,就不断向外界释放轻资产转型信号。海昌海洋公园作为文旅代表企业是典型的自持型、重资产运营模式。海昌前董事局主席王旭光曾坦言:“像我们这种重资产商业运营模式,经营门槛非常高,有85%的成本,无论公园开不开门、有没有游客,都是要发生的,这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特点。”
为了实现轻资产转型,海昌积极探索文旅服务解决方案业务和IP运营消费业务。
海昌从2006年开始尝试打造自主IP。2006年,大连海昌发现王国推出原创主题形象“酷乐”“酷啦咪”。2017年,海昌公园先后推出原创IP“七萌团”,包含“派姆”“卢克”“波波”等多位形象各异的可爱角色形象,拥有完整的世界观架构;以及原创IP水母玫朵和原创IP美人鱼艾米。这三组形象形成了海昌自主IP的三大系列。围绕这些IP形象 ,海昌制定了完整的IP策略,推进其在园内各领域的应用。开发了涵盖图书、玩具、文具、服装、饰品等数百款文创产品;开设IP主题授权商店、餐厅、酒店;推出绘本、舞台剧、动画片等等。
原创IP虽然为海昌带来了一定的品牌沉淀,但并没有带来爆发式的成长。因而海昌开始在联名IP方面进行布局,2014 年引入“哆啦 A 梦”“摩尔庄园”等IP合作,2022年引入知名IP奥特曼,随后相继获得芭比小猪 佩奇、海贼王、《大闹天宫》、碰碰狐、Baby Shark 等国际知名 IP 授权,储备知名IP十多个。2002年开始,一座座“奥特曼主题馆”“航海王主题馆”陆续在海昌海洋公园的各大园区中落座,吸引了大量亲子游的消费群体,园区客流量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海昌也在不断尝试剥离低成长性项目,聚焦旗舰项目运营。公司于2021年与安博凯基金达成协议,以65.3亿出售旗下成都、武汉、青岛、天津4家海洋公园100%股权及郑州海洋公园66%股权,此次剥离的四个公园运营均已超过十年,所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面临着升级改造压力,且未来成长性较低。
深耕海洋文旅二十多年,海昌积累了强大的项目开发及运营经验、海量的动物种群资源及领先的保育能力。2019年,海昌正式成立文旅事业部,将海洋文化输出到全国范围的文旅服务及解决方案业务,通过OAAS(Operation As A Service) 运营即服务模式,提供成熟的方案设计、建筑施工管理、 运营服务、品牌输出等全流程服务解决方案。这是海昌轻资产转型的重要一步。2022年,公司在文旅服务及解决方案的管理输出领域加速扩张,在全国范围内签约运营了18座海洋馆,已签约待运营的海洋馆项目20个以上,另有20家海洋馆处于洽谈阶段。轻资产签约或运营项目与自持重资产经营项目数量比约为6:1,轻资产管理输出带来的收入占比正在逐步上升。
1. 立足优势强化要素,爆品迭代持续复制
从海昌海洋公园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抓住机遇,快速复制是其早期能够快速崛起的关键。
过去的几年市场上从来不缺乏备受拥趸的“爆款”好产品,但不是每个好产品都能够托举出一个好品牌。很多产品在昙花一现之后便销声匿迹,所以做好产品是第一步,能够持续打造好产品,实现“爆品迭代”同样很重要。海昌旗下自主文旅项目数量顶峰时期超过两位数,之所以可以不断成功复制,是因为海昌在持续扩张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总结爆款的经验与要素,为自己的新产品赋能。
首先,独特的海洋主题是海昌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消费者对其最深刻的认知,自身的优势基因是爆品能够延续的根本。其次,创新的游乐项目是吸引消费者前往的直接原因,对应到产品则是不断创新的产品卖点。再次,高品质的服务和管理对应的是高品质的定位和优越的消费体验。最后,持续关注环保和教育是海昌海洋公园的文化内核,作为以亲子游为主要受众群体的海昌,深知用户内心的情感需求,让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在度过开心时光的同时了解更多海洋知识,感受环境保护的美德才是获得人们认可的本质。
2. 深研用户打磨产品,场景出发延伸链条
海昌用了10年的时间将园区的二次消费占比从14.89%做到了33.9%,这个过程当中除了产品的不断打磨,更重要的是对于用户消费场景的深入研究。
做好产品与品牌,用户研究是无法跳过的一个环节。对自己产品用户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一个品牌可以走多远。但是有太多的企业都是完全的产品思维,他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将技术效果最大化、如何控制物料的成本、如何搭建更多的渠道上面。对于用户的态度就是我给什么你就用什么。即便关注产品的反馈更多也只是通过下游经销商来确认哪些卖得好,哪些卖得不好来调整生产计划。这样的态度很难与用户形成情感互动,自然也不存在消费者对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
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不断优化、迭代、上新的产品。产品的升级不单是技术的发展和功能参数的增加,更需要去了解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体验如何,是否存在需要优化的部分。这些用户之间是否存在某些共同属性,比如相同的审美倾向与价值主张,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品牌更精准地进行文化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同时对用户消费场景、产品使用场景的研究和复盘也可以帮助企业找到更多的价值点,比如我们熟知的快餐品牌麦当劳,正是通过研究消费者用餐场景中的痛点问题,所以创新性地开始在儿童套餐当中加赠小玩具,从而逐步带动了整个小玩具产业的规模增量。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